“这里是一城山色半城湖,这里的每一滴水珠都渗透着画意,每一丝湖风都萦绕着诗情。”站在碧水如玉的云南省澄江市抚仙湖畔,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昆明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教师王砚蒙不禁感慨。
11月19至20日,云南省检察院邀请28名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特约检察员视察云南公益诉讼检察工作,视察组深入玉溪市澄江市,零距离感受检察机关为生态文明建设所做的努力,积极为检察工作献诤言、出良策、支实招。
“河畅、水清、岸绿、湖美”
努力实现抚仙湖生态保护目标
19日上午听取了省检察院关于全省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情况报告后,视察组马不停蹄赶往澄江市,实地了解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保护抚仙湖的有力举措。
抚仙湖是世界深蓝湖区,自古就有“琉璃万顷”的美誉。作为淡水蓄水量全国第一的湖泊,抚仙湖一直保持了Ⅰ类水质。苍茫粗犷的红土高原上镶嵌着一汪清澈透亮的碧水,它在阳光的照耀下如梦如幻,当这一切浮现在代表委员的眼前时,很多人拿起手机拍照,王砚蒙禁不住连连慨叹:这样美好的人间仙境,怎么忍心让它遭到破坏与污染?
据了解,为保护抚仙湖水质不受污染,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玉溪市两级检察机关聚焦入湖河道水质污染防治,发现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线索37件,立办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4件,发出检察建议13件,督促清理入湖河道102.25公里、清理淤泥4.9万吨、打捞收割水生植物10.3万立方米,努力实现抚仙湖“河畅、水清、岸绿、湖美”生态保护目标。
玉溪市检察院检察长张仕明介绍,“我们落实‘河(湖)长+检察长’工作机制,持续加强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三湖’治理保护。今年1至10月,两级检察院共参与巡河、巡湖、巡水源地51次。”
“检察官在日常办理公益诉讼案件过程中,是如何进行取证和固定证据的?针对污染的检测又是如何完成的?”昆明学院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省人大代表徐杉已有三十多年的环保工作经验,当她问起这些专业问题时,检察官也深有感触,详细介绍了工作情况及在调查取证方面遇到的一些现实困难,希望代表能够为他们呼吁,让更多的专业力量充实到办案中,让公益诉讼的刚性得以彰显。
“我爱祖国的蓝天碧水,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和我们居住的环境!”站在国旗下,弥勒市第二小学教师、省人大代表王燕飞激动地说,过去我觉得每个老百姓都应该做一个“有心人”,没想到检察官做的就是我心里所想的“有心人”的工作,有些食品作坊、佐料作坊藏匿在小村落里,不容易被管理部门发现,通过这次视察,我才深入了解检察官正在履行着这些职责,我回去后也会向社会呼吁,积极主动向检察机关提供线索,让他们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维护社会的公益。
联动出击 有力亮剑
22条主要湖河流水质监测结果明显好转
20日上午的视察活动给代表委员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澄江市规划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现,视察组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抚仙湖保护治理的历程和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这里记录着一部正在发生的历史,同时也展现了未来可期的美好愿景。”代表们表示,他们亲身感受、亲耳倾听,边看、边问、边记、边思考,让生态文明之光“住”满自己的内心。
昆明市第一中学总务处副主任、省人大代表鲁开红上次到抚仙湖还是五年前,当时湖畔都是一排排民房饭店,老百姓在这里卖鱼做生意,湖边的水也没有现在看起来的清澈,而如今,同样的地方却变成了一片花海,即便是在冬天也是绝美的风景。得知一共有2.8万人从抚仙湖搬迁出去,他非常感慨,当地党委、政府和老百姓为保护抚仙湖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付出,让视察组代表委员深深感动。
在生命演化故事的背后,隐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6万余件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古生物化石标本和现生动物标本,也为代表委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课。
“在检察院办理的公益诉讼案件中,对化石等珍稀自然遗产的保护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省检察院第八检察部检察官卢义颖介绍,为了一己私利就破坏化石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真是一次令人震撼的时空之旅,5亿多年前的生物风貌一下子涌到了我们眼前,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公益诉讼的利剑牢牢守护住这一方大美天地。”王砚蒙说。
据了解,就在今年上半年,抚仙湖周边相关湿地出水口及入湖河道水质尚未全部脱劣,可能影响抚仙湖总体Ⅰ类水质,在公益监督调查中,还发现个别河道出现垃圾沉底、部分河道堆积淤泥杂草、河道堤岸存在少量垃圾或垃圾箱、少量湿地污水跑冒滴漏、雨季湿地污水直接入湖等情况。
通过立案监督向相关部门发送检察建议,以及对建议回复整改“回头看”,相关行政部门已就存在的问题加快整改落实,同时加快森林抚仙湖相关项目实施,提高径流区水源涵养;积极开展水质脱劣工作,启动生态移民搬迁,实施堵口、查源、截污,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截至今年8月底,22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监测结果明显好转。
在听取检察院公益诉讼相关工作的介绍后,代表委员们表示,为了扞卫这一方碧水蓝天,云南省三级检察院联动出击,有力亮剑,开展抚仙湖入湖河道污染防治专项行动,高效办理了多件公益诉讼案件,在守护生态文明的大考中交出了良好答卷,为大美云南建设提供司法保障。
出良策 支实招
让代表委员的视察成果落地生根
20日下午,省检察院在澄江市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检察员意见反馈会,专门听取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他们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打造公益诉讼检察专业队伍、拓展公益诉讼范围开展网络信息和网络餐饮公益保护、建立跨境河道保护协作机制、加大公益诉讼宣传力度等方面。
“人才培养是一切制度的基石,公益诉讼案件涉及面广,办案周期长,需要检察官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既要注重选用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也要加强现有人才队伍的定期培训和交流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公益诉讼检察人才队伍。”王砚蒙建议。
她的建议也引发了多位代表、委员和特约检察员的共鸣,大家一致认为,不仅应该加强公益诉讼检察队伍,更应给予公益诉讼检察官更多的关心和关注。
中华全国女律师协会副会长,云南省律师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云南建广律师事务所主任、全国人大代表张慧认为,云南检察机关在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云南经验”,建议结合《民法典》的颁布施行,从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公共安全、环境破坏惩罚性赔偿原则等方面多思考,例如可以学习省外在电梯运行、危险品运输、网约车管理等专项监督方面的先进经验,积极、稳妥拓展公益诉讼办案范围。
昆明家乐福超市有限公司营业员兼工会主席、全国人大代表陈科含表示,这次实地视察带来的是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全新感受。“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我们最关心和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舌尖上的安全,就此我对检察院提一个建议,希望在食品药品安全方面加大监督力度,把老百姓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放在第一位。”
对亮点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邀请代表委员范围要更加广泛、针对热点问题先行开展重点探索、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公益保护要拧成绳连成片结成对、将公益诉讼检察知识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关注高校和研究所的废弃污染物的排放……在意见反馈会上,代表委员和特约检察员们结合各自的工作领域,对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提出了很多新思路和好建议。
对于这些意见建议,省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王亚锋表示,将及时向省检察院党组作专题汇报,逐条梳理研究,拿出改进措施,坚持立行立改与健全长效机制相结合,确保视察成果落地生根,促进工作开展。
王亚锋说,检察机关要更加主动服务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持续推动重点领域损害公益问题的解决;积极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提升办案质效;在办理跨区域、跨境公益诉讼案件时要扩大思路,完善配套制度机制建设,加强与公安、行政、司法的合作;要打造过硬的公益诉讼检察团队,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实检察工作,把案件办成人民满意、社会效果好、整治效果好、法律效果好的精品案件。